一、国内经济:内需依旧需要政策发力支持
2024年二季度,中国经济运行相对平稳,但增速略低于市场预期。根据最新数据,实际GDP同比增长4.7%,较一季度下行0.6个百分点。这一增速的暂时回落,既有极端天气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也反映出经济修复过程中需求仍需进一步提振。总体来看,二季度经济延续了开年以来生产强于需求、外需强于内需、价格缓慢修复的格局。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这一季度的三大变化。
(一)产需格局改善,产能利用率回升
二季度,中国的工业产能利用率上升了1.3个百分点,达到了74.9%。虽然这一数字还处在偏低的位置,但工业产能的出清已初见成效。换句话说,工厂的生产效率有所提高,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二季度的工作日较往年略少,这对生产动能的恢复产生了一定影响。虽然生产时间减少,但生产效率在提高,这就像农民伯伯在减少耕种面积的情况下,努力提高每亩地的产量一样。
另外,外需的韧性仍然很强。二季度,中国的出口金额超过9000亿美元,同比增长5.7%,较一季度提高了4.4个百分点。出口的强劲表现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当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成了拉动经济的重要动力。
(二)内需修复尚待巩固,政策支持仍需加强
虽然外需强劲,但内需的恢复还有待进一步巩固。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分别为3.5%和2.6%,均低于名义GDP增速和去年同期水平。
具体来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偏低,说明企业在扩大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热情不高。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也不尽如人意,这意味着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意愿尚未完全恢复。去年底和今年上半年出台的各项政策还需要加速落地,未来可能会有新的政策出台,以进一步刺激内需。
有句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要想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消费需求旺起来,政策支持必不可少。例如,可以通过减税降费、扩大就业、增加社会保障等措施,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强消费信心。
(三)价格缓慢修复,经济实际与名义增速差距收窄
二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速超过了名义GDP同比增速(4%)0.7个百分点,增速差较一季度收窄了0.4个百分点。这表明,经济实际增长速度和名义增长速度的差距正在缩小。
虽然经济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仍存在“温差”,但物价下行的压力有所缓解。二季度,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增速中枢分别较一季度边际上行0.3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分别达到了0.3%和-1.6%。这意味着,物价整体呈现温和上涨的趋势,工业品价格下跌的势头也有所减缓。
通俗点说,这就像我们逛菜市场,发现菜价没有之前涨得那么快了,工业品价格也不再大幅下跌。这对于消费者和生产者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
二、海外经济
(一)美国经济着陆:软硬兼施的博弈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7月,市场对美联储政策的预期骤然转变,变得更加鸽派。通胀和就业数据接连走弱,为降息创造了条件。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将在9月启动首次降息,并在接下来的三次议息会议上每次降息25个基点。这些迹象表明,美国经济正在走向冷却,而美股的见顶回落也加剧了这种趋势。此前,美联储曾表示今年有可能开始降息,而7月的议息会议可能会为9月的降息铺路,期望通过一系列降息实现美国经济的“软着陆”。
强劲的经济增长
尽管有种种降温的迹象,美国经济依然表现强劲。二季度GDP环比年化增速高达2.8%,远高于一季度的1.4%和美联储预测的潜在增速1.8%。从居民消费到企业投资,再到政府支出,各个方面都有令人振奋的数据。
居民消费稳步扩张
在居民部门,消费总体上稳步扩张,但其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财富效应驱动下,居民消费整体保持扩张态势。二季度居民消费环比年化增速升至2.3%,高于一季度的1.5%。尽管财政退坡和薪资增长放缓使得收入效应趋弱,但股市的持续上涨使得财富效应发酵,支撑了消费增速。另一方面,消费结构发生转换,服务消费转弱而商品消费转强。二季度服务消费环比年化增速跌至2.2%,而商品消费环比年化增速升至2.5%。服务消费的增长回归到疫情前的趋势水平,而商品消费则迎来了反弹。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居民储蓄率已经跌至历史低位,财富效应可能难以驱动消费进一步扩张。这就需要我们密切关注财政政策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因为这将是决定未来消费走向的关键因素。
企业投资的大幅扩张
在企业部门,投资活动也出现了大幅扩张,尽管其可持续性仍待观察。私人投资在交通运输设备和库存的驱动下大幅扩张,二季度环比年化增速升至8.4%。自2021年以来,每年二季度交通运输设备投资均表现出异常高增长,因此其强劲表现可能来自季节性因素,可持续性仍需进一步观察。
与此同时,支撑私人投资的科技和地产部门已经显现疲态。科技投资在超调增长后增速下滑,而地产投资则在高利率和高房价的双重压制下转为收缩。
政府支出:经济增长的强力支撑
公共部门方面,政府购买仍是经济增长的强力支撑。二季度政府购买环比年化增速升至3.1%,公共部门支出环比增长1.4%。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2024财年前三季度赤字计划完成率仅为66.6%,而2023财年前三季度的赤字计划完成率达到了82.2%。这意味着2024年第三季度可能会出现“财政脉冲”,预计第三季度财政赤字将环比增长204.3%,同比增长111.6%。
劳动力市场的降温
尽管经济整体韧性依旧,但美联储“双目标”锚定的就业和通胀水平在服务消费转冷的影响下快速降温,构成了本轮转鸽交易的宏观基础。
首先,劳动力市场在服务消费转冷的影响下快速降温。6月失业率上升至4.1%,连续三个月上升。平均时薪环比增速跌至0.3%,同比增速跌至3.9%。二季度月均新增就业人数跌至17.7万,回归至疫情前水平(2017-2019)。从结构上看,服务业是主要拖累,与经济数据相吻合。新增就业方面,二季度月均新增就业数较一季度回落9万人,服务业贡献了八成。薪资增速方面,6月制造业时薪同比增速仍高达4.9%,服务业时薪同比增速则已经跌至3.6%。
通胀水平的快速降温
其次,通胀水平在服务消费转冷的影响下快速降温。6月CPI通胀继续回落,一年之后再度回归3%。CPI环比增速连续两个月非跌即平,全部来自服务通胀降温的贡献。从结构上看,服务通胀迅速降温,商品通胀持续低迷。服务通胀方面,环比增速连续两个月位于0.2%以下,同比增速跌至5.1%。降温幅度最大的是出行相关服务(机票和酒店),其次是娱乐服务,其他分项降温幅度均偏小,指向本轮服务通胀降温主要由需求驱动,薪资驱动次之。商品通胀方面,尽管商品消费有所回暖,但商品通胀仍然低迷,6月通胀读数跌至-1.8%。由于全球商品价格整体处于供过于求导致的通缩状态,商品消费回暖对价格的提振会被贸易逆差走阔带来的供给扩张所抵消。
降息的可能性及其挑战
综合以上分析,美联储能否于9月开启降息仍存疑问,而9-12月连续降息的可能性则存在较大困难。一方面,通胀和就业数据走弱、居民储蓄枯竭、地产投资收缩、美股见顶回落等因素均指向美联储应当开启降息。然而,另一方面,在美联储推进降息的基础上,三季度美国财政同步大幅扩张,可能出现财政货币“双宽松”,诱发阶段性过热,从而对进一步降息构成掣肘。
软着陆与硬着陆:美国经济的前路
面对如此复杂的经济形势,美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仍是未知数。正如老话所说:“船到桥头自然直。”我们可以期待美联储和政府在面对诸多挑战时能够巧妙应对,实现经济的平稳过渡。但也要防范“乐极生悲”的风险,毕竟在经济运行中,任何意外因素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经济硬着陆。
无论如何,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向,既取决于政策制定者的决策,也取决于市场参与者的反应。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有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经济才能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欧洲经济困境:滞胀泥淖
选举风云:法国议会大戏
在经历了激烈的选战后,7月初,法国议会选举尘埃落定。虽然马克龙的政党未能如愿获得绝对多数席位,然而,左翼政党却爆冷胜出。令人意外的是,包括左翼、中间派和右翼在内的各方势力均未能取得绝对多数,法国议会迎来了一个“悬浮议会”的局面。尽管极右翼未能占据主导地位,但左翼势力的强烈存在却让人对未来的政治合作前景忧心忡忡。
极左翼领导人梅朗雄明确表示,拒绝与马克龙达成任何协议,这无疑为未来的政策执行增添了变数。左翼党派普遍主张增加财政支出,这与马克龙计划中的养老金改革和财政紧缩措施形成了明显对立。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法国的财政赤字可能会进一步扩大。正如俗话所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法国的经济困境或将因此雪上加霜。
经济增长:PMI数据的警示
7月公布的PMI(采购经理指数)数据让人对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充满担忧。尽管此前几个月表现不佳,但7月的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仍然处于弱复苏的通道中。从数据上看,制造业的持续低迷和服务业的温和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制造业的收缩抵消了服务业的扩张,综合PMI仅录得50.1,离经济荣枯线仅一步之遥。
相比之下,美国和英国的PMI表现要好得多,这也意味着欧元区的降息需求大幅提升。显然,“屋漏偏逢连夜雨”,欧元区在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还需要面对通胀高企的问题。
通胀压力:服务业的“劳工荒”
尽管6月的欧元区HICP(调和消费者物价指数)通胀率降至2.5%,延续了年初以来的下行趋势,但降幅明显放缓。基数效应的逆转使得通胀同比下行愈发困难,服务业通胀在经历了连续8个月的震荡后,已经开始止跌反弹,维持在4%附近。
服务业通胀的背后,是就业市场的“劳工荒”。二季度,欧元区失业率降至历史低点的6.4%,薪资同比增速反弹至4.0%。这种就业市场的紧张态势使得服务业通胀难以迅速回落。与美国经济增长强劲、就业市场温和降温的趋势完全相反,欧元区似乎已经陷入了低增长、高通胀的泥淖。
央行的困境:决策的两难
正如日本央行面临的困境一样,欧洲央行也陷入了决策的两难境地。展望未来,欧洲央行可能在9月的议息会议上执行年内第二次降息。欧元区经济复苏势头较弱,客观上存在降息需求。同时,欧元区各国的财政赤字率普遍受限,需要欧洲央行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进行对冲。
2023年,欧元区的财政赤字率为3.6%,明显低于英国的4.4%和美国的6.3%。在这样的背景下,货币政策被要求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如成语所言,“未雨绸缪”,欧央行需要未雨绸缪,加大宽松力度,才能在未来的经济风暴中保持稳定。
综合分析:经济的未来
综合来看,欧元区当前的经济状况令人担忧。尽管选举结果带来了新的政治局面,但悬浮议会的出现增加了政策的不确定性。PMI数据的疲软表现、服务业通胀的高企以及就业市场的紧张态势都表明,欧元区正在经历一场严峻的经济考验。
在这种背景下,欧洲央行的政策选择显得尤为关键。降息虽然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却可能进一步推高通胀。如何在低增长和高通胀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了欧央行面临的巨大挑战。未来,欧元区各国需要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找到最佳的配合方式,才能走出当前的经济困境。
正如俗语所言,“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欧元区的经济复苏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需要各国政府和央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长久的经济稳定与繁荣。
三、我们的投资方向及策略
坚持长期投资,依托双柱理论,价值投资和行为金融投资理论,围绕“好行业、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核心投资策略,优化我们“天枢”大数据量化模型。
当前资本市场处于“低估值、低预期、低拥挤度”三低状态,有利于构建长期稳健的投资组合,长期看,投资赔率较有吸引力,中国经济长期调结构的大浪潮中,不同产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关系,基于不能产业发展周期的视角,相信存在不少长期回报可观的投资机会。我们依然看好方向:(一)弱周期链:公用事业、环保、医药生物、零售商超、食品饮料、交通运输;(二)金融发力链:银行、保险;(三)出海具备全球化竞争力公司:工程机械、电气设备、家电、汽车、家具;(四)行业可能出现一定改善:农林牧渔、建筑装饰。
基金经理投资思考:流年变化、国运如梦
国运,是那个不起眼却又笼罩着每个人的大杂烩。想想看,有多少人把每天的饭碗挂在了国家的头上?
是的,国运这东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就像是一场看不见的盛宴,你不知道谁在摆上酒席,你更不知道谁会买单。
“国泰民安”究竟是美好的祝愿还是现实的遥远?国家的兴衰,你可能觉得跟自己无关,但当经济风雨来袭,你的钱包开始瘪了,房价一路狂飙,股市大跌不止,你还能坐得住吗?
这不,现实生活中,国运如影随形,它就像个潜伏在城市的“鬼”,时刻影响着你我他。
“有钱难买平安”或许是老生常谈,但它说得没错。说起国运,不得不提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他说,一个国家的前途运势,是可以注定的。
“富贵在天,穷达命中”。那些个富可敌国的商业大亨,也许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因果在作祟。
就像是赌局中的一张牌,摆在那里,你能摸透吗?不,没有人能摸透,因为国运的牌堆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
“物极必反”,好景不长,这句话听起来很玄妙,但却是经济规律的真实写照。回顾历史,中国的1978年,就像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儿,虽然经济形势一片暗淡,但谁也没想到这朵花会开得这么灿烂。
那一年,改革开放的种子撒下,中国经济的春天来了。国家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水涨船高。
这就是国运的力量,有时候,它就像一把巨大的推力,把整个国家往前推。
在经济上行的时候,国家理性,社会包容开放,你的生活可能并不会因此而受到太大的影响。
工作机会多,收入增长,生活稳定,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但同样,也可能像是一把无形的铁锁,把经济拖向了深渊。
当国运走下坡路,经济开始下滑,你的生活也会变得动荡不安。
“荆棘密布,岁月无情”,时代的变迁,个人的命运不过如此。
从柴米油盐到房贷车贷信用卡,从老人看病到孩子上学,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国运的体温计。
一纸公文可以让千万人失业,让万亿财富蒸发。国运的影响,绝不是小菜一碟。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不禁要问:国家的命运到底由谁来决定呢?
看似玄学的问题,实则并非如此。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随我一起回顾过去,探讨现代化之路,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挑战。
回顾过去,我们可以发现,在那些坚定向现代化迈进的时刻,国家命运往往是向上的。
相反,当国家试图在固守传统中艰难探索时,国运则常常不定,甚至倒退。
现代化,将一个落后的传统国家变成一个开放文明的现代国家,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而现代化的本质是尊重个体、尊重契约和制度、尊重科学和理性,是一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
现代化之路。那么,何为现代化?何为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的定义至今尚未完全界定,但其内核与衡量标准已经初步达成共识。
现代化,不仅仅是工业化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升,更是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的过程。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尤为重要,包括法治化、民主化,以及职业官员与分布式授权治理等。
挑战与转型
然而,要让一个传统国家走向现代化并非易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传统与现代、蒙昧与开明、野蛮与文明的较量。
国家命运由一个国家的集体潜意识决定,现代化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来走出过去的梦境。
过程充满了痛苦和阵痛,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承担。然而,最痛苦的并非是从梦中醒来,发现换了人间,而是再次陷入昏睡之中。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大陆国家,在现代化之路上也遇到了诸多挑战。“寸草不生,万木成林”,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也在一步步向前迈进。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是西方模式的复制,更是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世界文明的精华,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
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被各种宏大的词汇所笼罩:经济发展、国家命运、人生抉择等等。
这些似乎遥不可及的概念,其实贴近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因为它们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收入、住房,乃至家庭和社会关系。
我们来谈谈“发展”。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的增长,更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制度的进步,以及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国家只有经济高增长,但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社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这样的发展又有何意义呢?
“人生漫长,但要紧处就那几步。”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关键在于把握住发展的重点,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然而,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遇到很多挑战。比如,当前中国面临着疫情带来的冲击,人口老龄化和减少等问题,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中的种种矛盾。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超大规模的经济体、高度的城市化水平等等。
这些都是中国在发展道路上走过的里程碑,也是我们应该为之骄傲的成绩。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无论是发展还是命运,都取决于人们的心态和文化。“一个缺乏信仰,漠视是非,除了搞钱对社会正义和公共事务不关心的精致利己的民族,是否配得上今天拥有的现代文明成果。”
这句话颇有些深意。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经济建设,更需要有文化和精神的支撑。缺乏信仰、漠视正义的社会,注定是没有未来的。
在国家的命运中,决策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有远见卓识的领导来把握国家的发展方向,而不是盲目地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文化对国家命运的影响。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自信是支撑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正如西方学者彼得·沃森所言:“很多国家的高楼大厦、西服轿车、手机电脑,一切一切的看似现代的生活,都不过是一个精致伪装的‘拟态’,他们随时都可能被打回传统社会的原型。”
这句话提醒着我们,现代化并不是简单地追求物质生活的提升,而是要在现代化的同时保持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如何把握发展的重点,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
而这不仅仅需要政府的正确决策,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在信仰和文化的支撑下,我们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国家的繁荣与进步。
用户名: | |
密 码: | |
请联系ir@fangyuanam.com获取用户名和密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