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市场持续下跌,国内偏弱的宏观数据加剧市场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市场风险偏好持续下降,市场成交量至四千多亿,上证指数一度跌破2700 点。月末,在后续美联储超常规降息 50BP以及央行、证监会出台的一系列重磅政策催化下,市场风险偏好大幅回升,资金强势进攻,上证指数大幅反弹并突破3300点。其中,申万31个一级行业全线大涨,非银金融、房地产、计算机、美容护理、社会服务涨幅居前,分别上证36.63%、36.22%、34.93%、32.02%、27.17%;涨幅超过20%的行业有20个,涨幅最小石油石化行业上涨8.13%。
本月最后两个交易日,基金减持民航网络信息股和央企券商股。减持的理由除了仓位已达预期回报,还有如下思考:网络信息标的,买的时候就觉得不便宜,快速上涨之后就觉得更贵,仓位也不算很高。垄断生意,但其剩余现金的有效配置始终让人难以接受。央企券商股,长时间看其A股会围绕一倍PB上下波动,港股因为估值更低,本轮出现了远超A股的反弹,标的总市值的短期大幅上涨让我担心期待的事件驱动估计要推迟。另外,券商的杠杆生意和经纪收费模式,拉长时间看,“牛市“的波动将会带来其后周期的“失去多年”,当然我也知道现阶段在市场情绪面前说这个为时可能过早。相关药企已经确定是我的“七尺栏杆”,七月出完半年报后已清仓。基金其他持仓继续持有,系列基金目前大约8-7成仓位。
我并不基于行情是不是牛市/熊市,是短暂的牛市还是长期的牛市来做重大投资决策。这个对于我的选股\持仓底层逻辑没有影响。结合自己的长期投资回报要求,高估了就卖,低估了就买,买好的生意模式和好公司,如果能以合理甚至偏低的估值买到绝佳“长坡厚雪”的好公司,那就调整组合,长期持有。仅此而已。遗憾的是这一次“危机“,仍然没有给我创造更长的时间窗口去等到并大量买入我认为的最优秀的中国资产的时刻。目前基金组合持仓的这一手”牌“仍然不是最优。那就不妨再等等。
我从来不喜欢受迫性股票交易。轻松的状态相较紧张和攀比的心态,两者做的决策是云泥之别。所以恳请我的投资人不要要求我做所谓的大仓位轮动,我也基本不会理会卖方策略的阶段论,风格论,等等。如果我一定要考虑市场博弈,那么我会反复问自己:我选择的价值是不是基于常识?常识能否变成共识?长期看,共识能够变成信仰吗?于此,请大家不吝赐教。
市场极速起涨,情绪高昂亢奋,欣然接受,不喜不悲。因为这本质上就是周期的不殆,是”物极必反”的必然。而拉长时间,我亦深知,价格短期的波动带来的收益要变成自己持有资产的长期自由现金流,而不是沦为“税收“或是转移支付,仍需自己不懈努力。
祝大家长假快乐!祝祖国海晏河清,繁荣昌盛!
基金经理:侯海峰
2024年9月30日写于祖国75周年华诞之际
用户名: | |
密 码: | |
请联系ir@fangyuanam.com获取用户名和密码 | |